《在桥边》教案

时间:2024-03-23 07:55:29
《在桥边》教案

《在桥边》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桥边》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桥边》教案1

一、导入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无数像“桥边的老人”一样的无辜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那些经历了战争又有幸能活下来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战士,在战后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否有人关注呢?让我们走近伯尔,走进《在桥边》。

二、作者简介

“二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一位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这段经历为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整体感知

1、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明确: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战争之后(二战之后)

2、“我”是 ……此处隐藏38680个字……p>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 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四、总结: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五、作业:

1、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学案。

《《在桥边》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