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22 07:55:21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1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为了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在本节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合作点,共设计了四次合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如,为进一步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请每个小组推选两位同学,一个当少年,一人当吴王,其他的人是导演,表演对话。要求:表演符合人物身份,配合默契。在排演中,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 ……此处隐藏13286个字……多的相似之处,我在课堂后部适时引入了《鹬蚌相争》,请学生根据注释进行原文文意的把握,同时,体会文章的寓意,以及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有了前一篇文章的基奠,很快在小组中进行了相关的自主阅读,效果很好。

反思自己的课堂,这节课所做到最多的还是对文本的尊重和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主思路的尊重。当然,课堂上基于自主的步子还不是非常大,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动脑筋做到的。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1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虽然说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但挖掘文字背后深藏的人文思想,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试想,谁能撇开人文不谈,进行单独的工具性的训练呢?

精读本文时,我让学生首先明白一个问题:文章中分别有哪两组人来劝说吴王?吴王的态度怎样?用文章中的一个词语分别概括。学生经过阅读思考,立即说出了大臣和少年的劝说结果,分别是“固执”和“打消”,我将这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根究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进而引起了全篇课文的教学。

文章中少年的劝说段落,几乎都是对话描写,没有多少品读的价值,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让学生明白意思即可。对少年的描写,能体现其智勇双全的,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毫不介意”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教学中,我在此处略花时间,在朗读和述说中让学生明白了少年的坚持和聪慧。

教学本篇文章,我们没有必要斟酌其真实性,目的是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品评其背后隐藏的现实的教育意义,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礼,在将文字读薄又读厚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